一、学院概况宜春学院体育学院办学历史源远流长,其前身为1958年创立的宜春大学体育系。然而,在文革期间,学院发展遭遇挫折,一度中断办学。随后,学院更名为宜春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体育系,在艰难中砥砺前行。2000年后,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学院积极整合原宜春师专体育系等教育资源,通过“三专一校”合并,正式更名为宜春学院体育学院,开启了全新的发展篇章。自2001年起,学院顺应时代发展需求,不断拓展学科专业领域,增设表演(体育表演)和运动训练等专业,逐步构建起以体育教育为核心,多学科协同发展的专业布局。凭借卓越的教学质量与丰硕的人才培养成果,学院在赣中、赣西地区体育人才培养格局中确立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目前,学院设有体育教育、舞蹈表演、运动训练三个专业。其中,“体育教育” 专业成绩斐然,2019 年成功获批江西省一流特色专业以及教育部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并于 2023 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普通高校师范类专业第二级认证,彰显了其在专业建设方面的雄厚实力与卓越成效。此外,《排球》课程被评为江西省精品课程,《运动生理学》则成为江西省精品资源共享课,为高质量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撑。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 83 人,专任教师 78 人。教师队伍中,教授 7 人、副教授 37 人,具备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比颇高;拥有博士学位者 17 人,硕士学位者 57 人,呈现出高学历化的显著特征。同时,学院拥有国际级、国家级裁判 7 人,人才济济。此外,学院人才优势突出,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 1 人,江西省中青年骨干教师 3 人,具备国家运动健将水平的教师 3 人,具备国家一级运动员水平的教师 2 人,宜春学院 “优秀双育教师” 2 人、“金牌主讲教师” 3 人,井冈青年学者 1 人,为学院的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注入了强劲动力。 在办学定位上,学院始终坚守 “地方性、应用型” 的核心定位,紧密围绕赣中、赣西地区体育事业发展需求,致力于培养 “一专多能” 的高素质应用型体育人才。学院秉承 “厚德、尚能、博学、笃行” 的校训精神,将竞技精神与实践育人深度融合,积极践行知行合一的办学理念。 在办学特色方面,学院以省级一流专业 “体育教育” 和特色方向 “体育表演” 为引领,构建 “竞赛与科研双轨驱动” 模式,有力推动学科专业发展。同时,学院充分发挥国家级 “休闲体育科普基地” 和 “休闲体育产业学院” 的平台优势,深化产教融合,强化实践教学与地方产业的对接,形成了以 “健康知识 + 运动技能 + 创新能力” 为核心的人才培养路径。多年来,学院持续为区域输送了大批兼具专业技能与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体育人才,已发展成为江西省体育教育领域特色鲜明、影响力突出的应用型体育人才培养高地,为推动地方体育事业发展与社会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学院联系方式 (1)学院官方网址:https://xxxx.jxycu.edu.cn/ 学院官网二维码(长按识别) (2)微信公众号:宜春学院体育学院热点 公众号二维码(长按关注) (3)联系电话 综合办公室:0795-3202065 教学与科研工作办公室:0795-3202061 学生事务办公室:0795-3201517 二、专业介绍 1.体育教育(师范类) 培养目标:本专业适应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要求,立足赣西、服务江西、面向全国,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热爱中学体育教育事业,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较好的科学与文化素养,扎实掌握体育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运动技能和教学技能,具备现代教育与健康理念、一定的创新精神和自主发展能力,能够胜任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课外体育锻炼、训练、竞赛组织等工作的体育骨干教师。本专业2023年通过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第二级认证。 核心课程:学校体育学、体育课程与教学论、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体育保健学、运动训练学、田径、篮球、排球、足球、体操、武术。 毕业生去向:近三年毕业生平均初次就业率在80%以上。专业每年有近10名毕业生进入上海体育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沈阳体育学院等国内知名大学攻读研究生。 新高考选考科目:不提科目要求 专业咨询电话:0795-3202065(办公室) 2024届体育教育毕业生发展去向 近三届毕业生升学情况 左图: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团体二等奖、技能一等奖 右图:江西省第十四届运动会获高校部体育专业组金牌总数第2名、团体总分第2名 江西省第十六届运动会篮球比赛(学校部高校组)本科乙组第三名 2.舞蹈表演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文化艺术修养,系统掌握体育表演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以及社会健身指导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重视职业技能发展,具有从事表演、创编与组织能力,并能在各级各类表演团体、学校、社区体育、文化(艺术)馆、健身俱乐部和企事业单位等从事体育表演、教学、组织和指导工作以及全民健身指导等相关工作的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国际标准舞(体育舞蹈)专项理论与技术、表演化装艺术、现代舞、中国民族(民间)舞、剧目排练、芭蕾基础训练、中国古典舞、舞台表演理论、舞蹈专业教学法、舞蹈解剖学、舞蹈生理学。 毕业生去向:近三年毕业生平均初次就业率在90%以上。专业每年有近10名毕业生进入中央民族大学、首都体育学院、湖南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国内知名大学攻读研究生。 新高考选考科目:不提科目要求 专业咨询电话:0795-3202065(办公室) 2024届舞蹈表演专业毕业生发展去向 左图:2015年宜春学院体育舞蹈队参加由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主办的第二届全国体育院校大学生体育艺术节原创舞蹈作品《老有所依》获得金奖 右图:2024年中国大学生体育舞蹈(国际标准舞)校园集体舞锦标赛获艺术表演舞第一名、全国体育院校大学生体育艺术节暨舞蹈教育教学成果展演,原创舞蹈作品《时间都去哪了》荣获金奖 2025年由江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江西省教育厅联合主办江西省第八届舞蹈大赛,舞蹈表演专业原创舞蹈作品《方寸之间》荣获一等奖并参加了优秀作品展演 左图:2019年全国健美操冠军赛,两名学生获得运动健将称号,四名学生获得国家一级运动员等级称号。 右图:2019年世界健美操冠军赛获得混合双人操亚军 2019-2024年培养国家健将级运动员4名,国家一级运动员13名 3.运动训练 培养目标:本专业立足江西,面向全国,旨在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需要,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运动训练及相关基础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良好的运动训练与管理、体育教学和社会体育指导工作的能力以及体育竞赛组织工作和裁判能力,能胜任基层运动队、各运动倶乐部和各级学校组织实施运动训练、体育教学、休闲运动项目指导,能从事运动训练、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一专多能复合型体育专门人才。 左图:江西省第大学生十一制校园足球比赛本科丙组第三名 右图:2024年“超级杯”全国气排球联赛总决赛女子组冠军 2022届毕业生杭州亚运会龙舟三冠王程灵芝返校宣讲 核心课程: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教练员学、体育竞赛学、运动训练学、专项理论与实践等。 2024届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发展去向 近三届毕业生升学情况 毕业生去向:近三年毕业生平均初次就业率在80%以上。专业每年有毕业生进入广州体育学院、山东体育学院、华南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等国内知名大学攻读研究生。 新高考选考科目:不提科目要求 专业咨询电话:0795-3202065(办公室) 三、学生风采 在活力的校园里,有这样一群学子,他们以汗水铸就梦想,以拼搏定义青春,在奋斗的舞台上熠熠生辉。 文思敏行 学业精进:体院学子深谙“文武兼修”之道。课堂上,他们目光如炬,在人体解剖图谱前探求奥秘,于体育概论研讨中碰撞思想,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每一步求索都充满力量。课后,图书馆的静默、自习室的灯光,映照他们攻坚克难的身影。他们以扎实的学识与创新思维,在专业竞赛中屡创佳绩,用行动证明:体院人不仅有强健的体魄,更有智慧的锋芒! 赛场王者 竞技争辉:运动场是他们最耀眼的舞台。跑道之上,短跑如电似箭,破风疾驰;长跑健步如飞,耐力非凡。篮球馆内,行云流水的配合、精准如制导的投篮,瞬间引爆全场。体操房内,他们轻若流云,翻腾跃动间尽展力与美的和谐乐章。 多元赋能 光彩绽放:竞技之外,体院学子更在多维舞台挥洒热情。校园歌手大赛中,他们以歌声传递热爱;师范技能大赛上,他们以专业素养诠释师者风采。走进社区、服务校园,他们在公益教学中化身“运动推广大使”,运用专业知识传递健康与欢乐,让体育之光温暖人心。 体育学院的学子们,在学习中追求卓越,在赛场上勇夺桂冠,在活动中尽显魅力。他们是体育精神的生动诠释者,以青春之我,点燃体育之梦,成为校园中跃动不息的正能量源泉。未来,他们必将在更广阔的天地间,续写属于体育人的辉煌篇章! 四、就业前景 学院构建完善的“导师制+考研专班+学术讲座”立体化培养体系,为学生深造铺就坦途。近五年,体育教育专业考研录取率持续保持在15%以上,年均逾20名学子成功考入上海体育大学等“双一流”高校及国内重点院校。 在就业布局上,学院精准打造“基础教育 + 社会体育 + 国防建设”的三维就业格局:
图文来源:体育学院 提供 编辑:黄钰珊 初审:刘 颖 复审:黄义强 终审:黎 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