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院概况 宜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江西省五所特色马院之一,办学历史底蕴深厚。其前身可追溯至 1958 年的宜春大学马列教研部,历经变迁,1984 年宜春师专政教系成立。2000 年宜春学院由 “三专一校” 合并组建,2001 年相关教育资源融入文学院,2006 年整合到政法学院,2011 年宜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正式成立,2014 年独立设置运行,2021 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划转至该学院。 办学历史沿革逻辑图 本科办学以来,学院经长期积淀,形成了坚实的专业发展基础。2010 年,农村社会建设研究中心获批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11 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伦理学立项为江西省 “十二五” 重点学科;2013 年,“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获评全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016 年,在江西省第二轮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本专业位列第 3 名;2017 年,学院获批全省首批特色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 年,本专业立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 年,“王烨名师工作室” 成为宜春学院第一个省级名师工作室;2022 年,湘鄂赣苏区发展研究中心被确立为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学院拥有红色文化教育教学基地、廉政教育馆、虚拟仿真教学中心等教学平台。师资队伍结构合理,现有专兼职教师 60 人,其中教授 4 人、副教授 14 人,博士学位获得者 19 人,汇聚了省 “百千万” 工程人选、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等各类优秀人才。 学院办学目标定位明确,围绕学校有特色、高水平、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坚持开门办学,立足宜春,面向社会,服务基层。秉持 “马院姓马,在马言马” 的政治导向,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依托湘鄂赣苏区红色文化教育教学 “五个一” 工程,打造 “红一角” 育人品牌,开展思政课 “五红五优” 红色文化育人模式探索。深化思政课教学综合改革,探索多种教学模式,牵头成立赣西高校思政课建设联盟,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红色文化教育教学基地 在学科建设方面,学院成绩斐然,拥有江西省 “十二五” 重点学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校 “十三五” 一流优势学科及 “十四五” 高峰特色学科 “马克思主义理论”,科研成果丰硕。 廉政教育馆 虚拟仿真教学中心 学院联系方式 (1)学院官方网址:http://mkszyxy.jxycu.edu.cn/ 学院官网二维码(长按识别) (2)微信公众号:宜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公众号二维码(长按关注) (3)联系电话 综合办公室:0795-3201590 教学与科研工作办公室:0795-3201132 学生事务办公室:0795-3201590 二、专业介绍 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类)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行业发展,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与现代教育技术技能,具备红色文化传承意识、师德师风涵养能力和创新育人素养,拥有国际化教育视野,能在中学、教育机构等单位从事思想政治课教学、教研及班级管理的高素质骨干教师。毕业生应坚定理想信念,厚植教育情怀,具备运用红色资源开展思政教育、创新教学实践、服务地方教育振兴的综合能力。 核心课程:必修课有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政治学、法学概论、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教学论(含微格教学)、毕业论文等。 毕业生去向:学院各专业近五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在96%以上,其中2023届毕业生就业率达97.8%。每年约35%毕业生进入国内知名大学攻读教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方向研究生。毕业生中60%扎根赣西地区基础教育,形成'服务老区、辐射全国'的就业格局。 思政专业学生在2023年挑战杯比赛中荣获国赛三等奖、省赛一等奖 我院举办第二届师范生技能大赛 图12近3届毕业生发展去向 近3届毕业生升学情况 三、学生风采 学院积极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打造“红一角·成长面对面”一院一品特色团学品牌,学生活动蓬勃开展,育人成效显著。 1.思想铸魂,传承红色基因。
“红一角成长面对面”五四红歌合唱比赛 “红一角成长面对面”五四辩论赛 2.五育并举,丰富第二课堂。
3.实践担当,彰显社会责任。 “喘息服务”品牌公益:学院重点打造“喘息服务”心智障碍儿童关爱志愿者团队,累计开展活动21场,服务家庭100余组,累计服务儿童近千人次。团队规模壮大至200余人,形成“周末趣味活动、周三特教助理、家长减压沙龙”等多元化服务体系,获得服务对象及社会广泛赞誉。 社会影响广泛:项目事迹获得人民网、大江网等主流媒体专题报道,并在全市高校基层党支部书记培训中作为典型经验予以分享。 “红一角成长面对面”2025迎新公益汇演 “红一角成长面对面”——一堂纪念碑前的“大中小”思政课 “红一角成长面对面”关爱“星星的孩子”学雷锋活动 “红一角成长面对面”羽毛球师生联谊赛 “谁不说俺家乡好”PPT演讲比赛 学生干部综合素质提升培训会 “红一角”班级赴袁州会议旧址参观学习 四、就业前景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凭借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与多元实践能力,形成“升学深造有优势、就业领域全覆盖、服务区域显担当”的广阔发展格局。 在学术深造领域,依托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课程体系,近三年约20%-30%的毕业生选择攻读硕士学位,持续深耕学术研究。就业市场方面,专业人才需求呈现多层次、多领域特征:基础教育领域为主要就业方向,通过《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教学论(含微格教学)》等实践课程,叠加6周教育见习与18周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体系,毕业生教学实践能力显著提升。近五年,专业学子在“华文杯”全国师范技能大赛等国家级赛事中荣获一等奖1项、二三等奖多项,教学水平获广泛认可。结合湘鄂赣苏区史研究等地方红色文化特色课程,约75%的毕业生进入中小学从事思政教育工作。 党政机关与事业单位是专业人才的重要输送方向。依托《政治学》《法学概论》等课程构建的法治素养培育体系,近三年15%的毕业生通过公务员招录进入宣传部、组织部等职能部门,部分毕业生还通过选调生渠道投身基层治理。在新兴领域拓展方面,《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创新创业实践》等课程赋予学生调研策划能力,约7%的毕业生进入企业党建部门或新媒体运营岗位,实现职业发展新突破。 专业人才培养成效显著,涌现出上饶中学教研组长揭海永、袁州区骨干教师曾连根等优秀校友代表。近三年,专业整体就业率稳定保持在92%以上,就业区域分布呈现“服务老区、辐射全国”特征:60%毕业生扎根江西本地,25%流向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5%投身中西部基层项目建设。随着国家“强师计划”深入实施及红色文化教育政策持续推进,本专业将持续为教育科研、党政管理、社会服务等领域输送政治素质过硬、理论功底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复合型人才。 图文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提供 编辑:李鑫涛 初审:刘 颖 复审:黄义强 终审:黎 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