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高考改革:让新课程高考成为“领头羊”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0-05-20

 

    继山东、广东、海南和宁夏4省区之后,明年江苏进入新课程高考,2009年天津、福建、安徽、辽宁和浙江5个省市进入。据悉,到2013年,全国所有省份(港、澳、台除外)全部进入新课程高考。因此,今年4省区的新课程高考不是孤立的事件,它的初次实施,不仅可以检验4省区新课程改革的成效,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今后高考制度的进一步改革。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 肖娟群 覃红霞  

  1.四省区新课程高考方案各具亮点 

    2007年6月,山东、广东、海南、宁夏4省区的高三学生作为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首批考生走进了高考考场。继4省区之后,明年江苏进入新课程高考,2009年天津、福建、安徽、辽宁和浙江5个省市进入。据悉,到2013年,全国所有省份(港、澳、台除外)全部进入新课程高考。因此,今年4省区的新课程高考不是孤立的事件,它的初次实施,不仅可以检验4省区新课程改革的成效,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今后高考制度的进一步改革。 

    根据新课程改革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要求,4省区在考试科目设置方面作了大幅度调整。山东实行“3+X(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1”模式,广东实行“3+文科基础/理科基础+X”模式,海南实行“3+3+基础会考”模式,宁夏实行“3+小综合”模式。与之相对应的考试内容、命题方式和评价标准,也是各有侧重、各具亮点。  

    “基本能力测试”是山东省新课程高考的创新之举。考试内容涵盖了人文、科学、艺术、技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六大领域、12个学科的必修内容。对传统文化、民间文化及齐鲁文化均有所涉及,地域色彩明显;广东省则将“综合能力测试”改为“文科基础或理科基础”,在考查学生的学科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增加了考生自主选择的“X”选考科目;海南省实行基础会考且将会考成绩的10%计入高考总成绩,并将考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纳入考生档案,为高考录取提供重要参考;宁夏2007年新课程高考与前两年高考具有衔接性,总体上试题难度适中,强调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纵观4省区的新课程高考,我们可以看到尽管它们所采取的措施、科目的设置都不同,但在指导思想、评价标准、追求目标等方面表现出一些共性,体现了高考改革目标与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融合。    

    当然,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如将学生综合素质评定的结果作为高等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是4省区新课程高考的一个亮点,但同时也是难点。在当前我国诚信机制并不完善的情况下,综合素质评定是否公平可靠,没有量化的规定和考核办法约束,它到底能在高校招生录取中发挥多大的作用?由于区域之间、中学之间客观存在的水平差异,不同中学对考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与标准把握不尽相同,也将增加高考录取客观评定的难度。此外,4省区的高考基本上对文理科都有区分,从减轻学生负担的角度考虑,文理分科是合理并且必要的,但是否应在高中阶段就进行文理分科?哪些科目可以分文理,哪些科目又应统一标准和要求?应如何权衡高考中文理类科目所占比重?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2.体现素质教育理念追求教育公平   

    (一)体现新课改的理念,考试命题具有可选性、开放性多重特点。    

    2007年的高考是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因此4省区的考试也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与要求。现行的高中新课程是根据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改革理念进行设置的,不同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模块进行修读。4省区高考新方案中的命题设置满足了考生选择的需要:如海南省的超量命题,限量做题;山东、宁夏、广东引入选做题机制,不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满足了不同考生的不同需要,还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学生不同学科发展倾向的形成,减轻他们的负担。引入选做题给了学生一个自由选择的空间,是历年高考中不曾有过的,也是新课改高考命题与传统命题的最大区别之处。4省区的试题设计也力求与评价目标相一致,具有灵活性与开放性的特点。如山东的基本能力测试考题中要求考生回答《欢乐颂》的乐谱出处,读懂乐谱中的节拍、强弱等。这不仅是考查学生的知识面,还提醒考生平时应该注重审美能力的培养。 

    (二)遵循素质教育的原则,综合评价成为录取参考依据。    

    高考的改革必须要和新课程改革一致,通过高考为实施素质教育发挥正面引导作用。4省区新课程高考都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考报名的必备材料和高考录取的重要参考指标,并且在对学生综合素质评定的过程中尽量做到公正、客观。例如,海南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纳入了课程评价,在思想道德、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体育、健康、合作精神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改革将评价主体落实到学科老师,以避免仅由班主任独自评价可能因主观而出现的偏颇。山东在选做题部分推出“文选理、理选文”,以保证学生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高中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与新课程方案所强调的“掌握必需的经典知识及灵活运用的能力”相吻合。只有选才标准从一元变为多元,才能促进学生朝着全面、健康、生动活泼的方向发展,成为富有个性、富有创造性、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三)追求教育公平的目标,兼顾统一性与多样性。   

    教育公平对于社会公平有特殊的促进作用,也是高考改革中的不变诉求。山东省特别要求命题过程中体现公平性,要实现试题素材和答题要求对于所有考生的公平性,避免偏题、怪题,考虑城市和农村的不同教学条件和能力,避免需要特殊背景知识和特殊解答方式的题目,选做部分各模块的题目难度、区分度等力求均衡。高考改革方案的差异,折射出各省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及其行政结构的差异。为充分照顾学生水平差异和各省实际情况,新课程高考采取自主命题方式。各省在必考科目的基础上设置不同选考科目和选做题目,为每个考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提供了充分发挥的空间和机会,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按照他们自己的兴趣和学科倾向展示个性与潜力,表现出对考生不同个性的尊重。  

3.新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同步进行    

    总的来看,4省区新课程高考的实施总体上遵循了“既保证平稳过渡,又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原则,初步反响良好。要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稳步进行,我们仍应坚持并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第一,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我国高等教育目前正由精英转向大众,本科教育越来越重视“厚基础”和“宽口径”,在专业与课程设置上逐步由原来的学科过细、专业过多向学科综合、科际整合的方向发展,尤其在大学起始阶段,淡化专业界限,强调学科间的贯通和融合已成发展趋势。因此,高考不仅应加强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知识文化素质的考查,而且还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技能解决跨学科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为高校选拔那些具有较大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的学生。拓宽高考考查的知识与能力范围,是新一轮高考改革应努力改进的方向之一。 

    第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体现个性。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我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匮乏,高考竞争的重点已由原来能否上大学转移到了上什么样的大学。新课程下的高考改革应该深入研究如何区分能力、考出素质,以体现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体特质。高考新方案中的题型或科目的设置应在坚持统一与公平的基础上,基本满足每个学生的个性需要,让每个学生都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让考试变成每个人自我选择、自我实现的过程,赋予考试人性化的意义。 

    第三,有利于高考的公平、有效,即高考改革应有利于高考制度自身的完善。公平性是高考制度得以坚持与完善的生命线,但公平总是相对的,对公平性的追求,不能超越时代的制约。高考能够提供的是机会平等,而不是过程平等与实质平等。明白这一点,才能深刻理解高考与高考公平,才能不断完善高考制度。我们要在为考生提供更多的过程平等与实质平等的基础上,追求高考公平与效率的平衡。另外,实施新课程改革不是否定高考,而是继续改进、完善高考。新课程改革与高考必须实现有机结合、平稳过渡,高考政策或方案一经公布就不能轻易修改,以维护高考的公正性、稳定性与有效性。因此,新课程高考改革的公正、有效,还应被赋予坚持与稳定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