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专业介绍之(7)|宜春学院人工智能与信息工程学院(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产业学院)专业介绍

文章来源:宜春学院招生信息网 发布时间:2025-06-24



一、学院概况

 宜春学院人工智能与信息工程学院是学校直属的二级教学单位,其历史可追溯至1958年创办的宜春大学数理系。20255月,学院由原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服务外包学院)与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整合成立。学院始终立足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需求,2012年成立江西省高校唯一的软件服务外包学院,2021年联合政府、企业及行业协会共建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现代产业学院,并于2024年成功获批第二批省级重点现代产业学院。

 学院学科布局紧密对接数字经济产业,设有数学与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7个本科专业,在校生1960余人。专业建设成果显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服务外包)专业入选江西省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数学与应用数学为江西省品牌专业及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10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38人,博士10人;拥有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人、江西省“双高”工程人选1人、赣鄱俊才支持计划·高校青年领军人才1人,并建有省级名师工作室1个。教师团队教学能力突出,多次在省级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斩获一等奖等荣誉。

连续两届荣获江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教学与科研平台资源丰富,拥有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宜春学院—中软国际基地)、省级互联网+中医药应用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以及20余个专业实验室。产业学院创新推行“2.5年校内基础教学+1.5年园区实践教学”的产教融合模式,依托宜春市大数据产业园投入2000余万元建设3500平米教学场地及500床位学生公寓,并设立配备90余工位的开放式软件工厂,承接真实项目供学生实习实践。这种“校内设厂、学用贯通”的模式显著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与工程能力。

产业学院获批省级重点建设项目



 近年来,学院办学成果丰硕:2017年、2019年连续两届获江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18年入选教育部共建人工智能学院项目试点学校及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联盟成员;2020年获批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022年获江西省自然科学三等奖。学生竞赛表现亮眼,近三年获国际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在全国性学科竞赛中累计获奖600余项。学院深度融入地方发展,通过政校企协同机制为宜春市数字经济产业输送高质量人才,成为区域产业升级的重要支撑。

获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获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3

获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

教师参加教学竞赛荣获省级一等奖



学院联系方式

(1)学院官方网址:https://sjxy.jxycu.edu.cn/

学院官网二维码(长按识别)

(2)微信公众号:宜春学院人工智能与信息工程学院

公众号二维码(长按关注)

(3)招生咨询电话

综合办公室:0795-3200811

教学与科研工作办公室:0795-3201200

学生事务办公室:0795-3201520


二、专业介绍

1.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类)

培养目标:本专业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立足赣西,服务江西,面向全国,依据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基于师范类专业认证理念,以“就业能称职、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为人才培养目标,着力培养具有高尚师德与教育情怀、具有良好的科学与人文素养和系统的数学学科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创新和反思精神、掌握中学数学教学技能,能够在中学及相关领域从事数学教学与研究的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核心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近世代数、常微分方程、复变函数论、大学物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实变函数论、数值计算、运筹学、泛函分析、偏微分方程、微分几何、数学学科课程与教学论、中学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中学数学教学实践、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见习实习、毕业论文与创新创业实践等。

毕业生去向: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近三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在85%以上。每年有近10名毕业生(占比14%以上)进入国内知名大学攻读研究生。

新高考选考科目:物理、化学(两门科目考生必须选考方可报考)

专业咨询电话:冷老师 13979506457

学生近三年参加国家级师范技能竞赛

获一等奖7项、二等奖8、三等奖共9


学生见习实习活动图片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秉承“厚德、尚能、博学、笃行”的校训精神,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计算机科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技术方法,具备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研究、设计与开发能力,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终生学习观的高级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毕业生能够在IT企业、政府企事业单位、互联网、金融证券等行业、企业从事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开发、教学、维护和管理工作岗位。

核心课程:离散数学、计算机组成原理、高级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操作系统、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算法设计与分析、软件工程以及相关实验实训课程。

毕业生去向:近三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在90%左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每年有10余名毕业生进入国内知名大学攻读研究生,且逐年递增。部分毕业生进入国内知名企业从事软件开发、测试等工作,具有良好的深造和职业发展前景。

新高考选考科目:物理、化学(两门科目考生必须选考方可报考)

专业咨询电话:陈老师 15079555281

长安大学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安徽大学

云南大学

 太原理工大学


南昌大学

江西师范大学

江西理工大学

赣南师范大学

浙江海洋大学

南华大学

桂林理工大学

海南大学

安徽工业大学

重庆理工大学

3届毕业生升学情况


3.软件工程(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是宜春学院“六卓越一拔尖计划”专业,该专业遵循“厚基础、强能力、重实践”的培养理念,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强调人才培养的专业性、工程性和实用性,侧重于应用技术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行“2.5+1.5”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致力培养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系统的理论知识、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有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有创新创业精神,能够在数字化产业、产业数字化领域,特别是软件企业从事软件分析、设计、实现、测试、部署、运行维护或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核心课程:离散数学、高级语言程序设计Ⅱ、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概论、软件项目管理、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

毕业生去向: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近三年就业率为87.80%。部分毕业生进入小米、携程、比亚迪、海康威视等头部企业担任软件研发工程师、技术主管、项目经理等核心岗位,部分优秀毕业生已成长为团队技术骨干。

新高考选考科目:物理、化学(两门科目考生必须选考方可报考)

专业咨询电话:黄老师13576579244


学生近3年参加国家级各类学科竞赛获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共47


学生实践周到相关企业活动图片


4.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产教融合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数学理论基础、数学思维能力、统计方法和统计分析能力,掌握数据科学基础理论、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基础知识及应用知识,能够在大数据技术和大数据工程相关领域从事大数据预处理、挖掘分析、处理及应用开发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核心课程: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Python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原理与应用、大数据平台核心技术、数据挖掘、数据可视化、数据采集与预处理。

新高考选考科目:物理、化学(两门科目考生必须选考方可报考)

专业咨询电话: 张老师 13767591580

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各类学科专业竞赛

学生参加相关企业活动图片


5.人工智能(产教融合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坚持以培养应用型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才为根本。立足宜春市、服务江西省、融入全中国,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宗旨,培养具有数学、自然科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基础知识,掌握人工智能专业基本知识与方法,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沟通合作与终身学习能力,能够在信息技术企业及国民经济相关部门胜任智能制造工程师、智能机器人工程师、工业目标检测师或其他未来产业的岗位职责与要求的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高级语言程序设计Ⅰ、高级语言程序设计Ⅱ、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操作系统、Python数据分析与可视化技术、模式识别与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新高考选考科目:物理、化学(两门科目考生必须选考方可报考)

专业咨询电话: 方老师 13607959805

行业教育讲座

到企业开展行业感知教育

6.电子信息工程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具有较高文化素质修养、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掌握电子信息工程及相关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能从事电子信息系统和设备的研发、维护、运营和管理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核心课程:必修课有电路分析、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电磁场与电磁波等,搭建理论基础;PCB设计软件、电子工艺实践等,聚焦实操;选修课如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嵌入式系统,拓展知识。课程理实结合,注重实践。

毕业生去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近3年就业率在83%以上,升学率平均为13%左右,近3年有10名毕业生进入国内知名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

新高考选考科目:物理、化学(两门科目考生必须选考方可报考)


7.通信工程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能适应现代通信技术与地方智慧城市社会发展需要,具有扎实数理、人文和专业基础知识且知识结构合理、适应能力强、富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国际视野,能在通信工程领域从事通信网络的研发、设计、组网、部署及调试等方面工作的素质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必修课有电路分析、模拟电路、数字电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计算机通信与网络等,搭建理论基础;通信仿真软件、电子工艺实践等,聚焦实操;选修课如电磁场与电磁波、无线通信与无线网络、微波技术,拓展知识。课程理实结合,注重实践。

毕业生去向:通信工程专业近3年就业率在82%以上,升学率最高为21.15%左右,近3年有13名毕业生进入国内知名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

新高考选考科目:物理、化学(两门科目考生必须选考方可报考)


三、学生风采

在人工智能与信息工程学院,每一位学子都是探索未知的先锋。这里不仅是逻辑与代码的殿堂,更是创新与梦想的沃土。这里,是智慧与梦想交织的舞台,是活力与创新碰撞的天地,每一位学子如同一颗闪耀的星辰,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尽情绽放,在此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华章。

1.学术竞技,锋芒毕露

从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到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我们的学子以缜密的思维和卓越的团队协作屡创佳绩。他们用算法破解难题,用模型诠释现实,展现了数学与计算机的强大力量。2024-2025学年,学生在国家级、省部级各类学科专业竞赛中荣获奖项250余项,其中国家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14项;省级一等奖30余项,其他奖项190余项。


2.实践创新,智创未来

学院定期举办数学建模、算法竞赛等活动,鼓励学生亲手设计模型、开发应用软件、构建虚拟现实场景,在实践中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创新成果。走进我们的实验室,你会看到年轻的身影在键盘前专注调试,用代码书写未来的无限可能。

同学们在实验室进行项目实训


3.多元社团,青春绽放

数学建模协会、计算机协会、算法集训队……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为热爱技术与学术的同学们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在这里,可以与志同道合的伙伴探讨前沿科技,也可以通过趣味活动(如编程趣味赛)释放压力,享受学习的乐趣。

社团开展科普交流活动

4.人文关怀,全面发展

学院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在文体活动的舞台上,学子们大放异彩;在社会实践中,同学们走出校园,深入社会,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践行社会责任,彰显了数计学子的家国情怀与担当精神。

组织学生赴红色研学基地调研学习

开展支教、社区服务等志愿活动

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青春心向党,奋斗新征程”合唱比赛

 “百年追梦路,时代圆梦人”演讲比赛


迎新晚会


十佳歌手大赛

我院学子在校运会风采

学院篮球队

学院足球队


加入我们,共赴星辰大海。在这里,严谨的学术训练与多彩的校园生活交织,理性与激情共存。我们期待每一位怀揣梦想的你,用数学的逻辑与计算机的智慧,与我们一同探索世界的奥秘,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四、就业前景

毕业生就业态势良好。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是我校办学历史最长、办学资源较优、文化底蕴深厚的传统优势专业之一。历经60余年的发展,该专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众多毕业生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知名专家学者和各级各类学校的业务骨干,不少人担任教育事业单位的管理职务,为地方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计算机类专业办学特色鲜明,质量稳步提升,其深度嵌入式“3+1”人才培养模式在省内具有较大影响、国内也具有一定知名度。毕业生主要就业于IT企业、智能制造企业、政府部门与事业单位、互联网、金融证券等行业,从事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开发、软件分析设计、测试、部署维护、数据分析、数据挖掘与处理及相关管理等工作。许多毕业生已成为IT行业的技术骨干。

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上升。2024届毕业生中,数学专业就业率为86.54%,计算机类专业初次就业率达84.72%。毕业生就业质量高,发展前景广阔。部分毕业生入职百度公司、小米公司、北京抖音信息服务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部分毕业生考取东北大学、南昌大学等“双一流”高校硕士研究生;数十名毕业生通过“西部计划”、“三支一扶”及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进入基层岗位服务。


图文来源:人工智能与信息工程学院(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产业学院)  提供

编辑:李鑫涛

初审:刘   颖

复审:黄义强

终审:黎   明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